2013-11-4金融简评

2013-11-04 10:12:50
mlzy
原创 55599
一、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范围覆盖全球98%国家和地区
二、互联网金融本质:金融体系的比特化
三、伯恩斯坦金融三部曲

一、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范围覆盖全球98%国家和地区
114届广交会接近尾声,记者从每届一次的“跨境人民币业务政策宣讲会”上获悉:人民币“走出去”步伐不断加快。截至今年9月,全国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8.6万亿元,与中国大陆实际开展人民币双向流入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20个,业务范围覆盖全球98%的国家和地区。[separator]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本博客只列摘要,查看原文请点击来源
    在2011年1月我国启动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以来,人民币结算进程明显加快,今年1—9月,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结算523.1亿元,外商直接投资结算2802.7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了136.7%和81.4%。在放开和扩大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基础上,2013年1月海关总署首次发布以人民币计价的月度进出口数据,以人民币计价的广交会成交额也将在本届广交会发布。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的人民币计价工作,也提上日程。
    人民银行总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秘书长郉毓静介绍说,中国人民银行已与境外23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接近2.5万亿人民币双边本币互换协议,人民币的接受程度在不断提高。 (记者李刚)
来源:http://finance.chinanews.com/fortune/2013/11-04/5457470.shtml

简评:关于成为国际通用货币后得到的好处,流通的看法一般是一方面可以减小汇兑风险,一方面对于降低国内通胀有好处,尤其是当别国把你作为战略储备的时候。当然,如果体量不大,成为别国流通货币反而会带来不稳定因素。上网搜了一篇不错的文章,跟大家分享下。文章名:《人民币充当国际货币的好处与代价》,地址:http://wenku.baidu.com/view/d4079e80d4d8d15abe234e00.html

二、互联网金融本质:金融体系的比特化
   随着百度理财产品“百发”的火爆发售,互联网金融再度被聚焦。目前虽尚难为其下哪怕是概念描述性定义,但金融体系的变革,已然不仅是物理载体的局部革新,而是包括金融资源、组织形式与运行模式等,正向网络化、比特化等方向演进,即互联网金融显露而出的是一种比特文明下的金融新生态。
  理解比特金融,必须把握现代科技对社会的影响。自上世纪60年代梅棹忠夫首先提出信息社会概念、80年代托夫勒指出第三次浪潮以来,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代表的现代科技进步,已广泛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形态。如果说工业社会,人力和自然资源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源,专业化分工和大规模集中型生产是主要生产方式,那么信息或比特,则是信息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资源,对比特的处理则将是信息社会的代表性生产方式。正如贝尔所说,比特不但越发介入到产品分配中,而且逐步主导财富分配。
  社会重要资源的比特化即是其一。战争手段的变化往往是人类文明革新的重要标志,目前决定军事胜负的关键资源,已转向对战争比特的控制力。在商业上,无论是美国的谷歌和脸书,还是中国的阿里和腾讯,核心竞争优势恰是对相关比特资源的掌握和处理。而科技和社会进步也使金融资源日益比特化,如货币形态的电子化、虚拟化,及金融交易的网格化。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本博客只列摘要,查看原文请点击来源
随着社会资源不断比特化,资源组织方式也逐渐比特化。新工具和技术的使用有效降低交易成本,从而提供了组织活动的多种方式,而无须付诸现有企业组织和管理结构。互联网的里德定律表明,网络力量使组建各类群体或商业性力量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,并使其价值与网络规模成正比,从而使许多企业的生存基本面出现动摇。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本博客只列摘要,查看原文请点击来源
  理解比特金融,需深入了解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际关系及价值观念的影响。如同19世纪工业化进程瓦解农业文明的社会关系,比特文明也正引起社会关系和结构的巨大变化。从社会学意义上说,人与人间的关系不再是孤立的原子个体,而是与其他主体的共在,并强调主体间的共生性、平等性和交互性,体现开放、合作和分享的互联网精神。因此,金融体系必须结合比特文明下的新型社会关系和价值理念,通过不断创新来满足新需求。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本博客只列摘要,查看原文请点击来源
从金融功能看,一是降低资源配置的市场摩擦,减少交易、信息和参与成本,二是创造价值即提供价值增值的服务。结合比特文明发展趋势,可发现未来金融体系将沿两个维度发展:一是顺应科技进步趋势,应用新兴技术手段以降低市场失灵成本;一是根据社会主体不断发展变化的金融需求,提供相应的增值服务。
  总之,目前金融体系对现代科技革命及社会结构的反应,就是目前所谓互联网金融或比特金融的本质。尽管这种变化目前人们尚难断其详,但变化本身就恐
将远超我们的想象。

    简评:很有意思,前几天刚刚发过了关于比特币的《创始论》(链接地址:http://www.mlzy.net/post/1203/ )。这里有几个关键词:互联网金融、里德定律、互联网精神。关于互联网的金融模式、互联网精神,相信大家即便不知道,也有所心得,在此不一一赘述,里德定律这一词条我在书写这篇博客的时候,也小小的学习了一下。这里有一小段引用“当克里斯•安德森与乔恩•科恩建立了TED社交网络,并将他们的社区扩大到数百万人之多时,他们创建了一个概念叫里德定律。这条定律是由因特网“叔叔”大卫•里德(David Reed)发明的,指的是大型网站(主要指社交网站)随着其规模的扩大、重要性的增强,其有效性也会指数般地增长。换句话说,每个新用户都会增加网络的价值。让我们再回到那个商务午餐,你和一起共餐的客户,以及你俩手机里所有的关系,假设一共有25个人,根据里德定律,这25人展开的潜在关系数量可能达33000000。只要再加5人,潜在关系数量可能直线上升为10亿。里德定律解释了为什么社交网络能引起这样的轰动效果,但最重要的是它展示了社交网站的巨大潜力。每个网站的新成员都能够将其价值翻倍,而收入也会增加得非常快。”(来源:《里德定律和宇宙中心》,地址:http://read.dangdang.com/content_1080022 )也就是说,网络上的每一个分子的加入,都会为网络总体贡献价值。 

    非常巧合的是,其实比特币也有这种理念。当每一台具有算力的计算机加入网络时,每一个节点都会贡献自己的计算能力,从而形成了一个超大的可以智能处理数据的结算中心,也就是比特币网络。这是互联网精神所在,也是互联网金融、互联网一切的出发点和目标。只要存在互联网的地方,分享不仅仅代表一种精神,而是一种生产力。中国有句名言: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。那么对于本身已经是科学技术的互联网来说,什么是它的第一生产力呢?那就是分享。万物皆有道,互联网的道便是互通、分享、资源的优化配置。因为在无上限的计算能力下,分享可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,杜绝资源的重复利用、减少浪费。

     对于中国人来说,心态的改造是需要渐进的。第一天你教会他在互联网与他人分享有用的资源,你影响他去在互联网上做一些举手之劳但又可以帮助别人的事情,勿以小善而不为,也许将来的某一天,他会在马路上主动为一些步履蹒跚的人让路、在公司里为其他同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。影响了一个人,便会影响他周围的很多人。昨天在网上看了一篇评论,说中国现在充满戾气。到处充斥着不理智、不平衡以及暴躁的心态。是这样的。一个经历了文革年代的国家,总要需要一段时间来排解负罪感、不平衡感以及丑恶的习惯。社会道德的沦丧虽然不能与金融秩序的混乱同时而论,但其中必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。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互联网产业必然的产物,互联网精神是互联网技术永恒不变的启明星,只有秉持了互联网精神,敬重且做到分享资源的时候,互联网才会长足发展。这种变革对于社会来说是微不足道的,但又是循序渐进的,往往真正起到改变作用的东西,不在课本、报纸、电视的那些千篇一律的说教中。往往简单的分享给别人一篇好文章,或者在wiki里编辑一条知识,久而久之,竟会成为潜移默化改变社会风气的契机。

     但愿这不是我无病呻吟或无穴来风,基于我以上的废话,我认为:互联网金融以及基于互联网精神产生的货币会永久存在,其风险甚至低于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风险。


三、伯恩斯坦金融三部曲
 彼得•伯恩斯坦出身于金融世家,其本人也是一位出色的投资管理人。而长久以来,人们更多地了解并且敬仰的,则是他作为一名金融史学家和学者所做出的非凡成就——他创立了有效市场理论,并使其变为可操作的投资策略;他创办了《投资组合管理期刊》,成为了学者和投资者的沟通平台,极大地促进了有效市场理论和组合管理策略应用于投资实践;他一生著作非常多,将复杂艰深的金融理论以简单易懂的语言展现在大众面前。
  伯恩斯坦金融三部曲是他在上世纪50~70年代期间出版的三本重要著作。与后期人们所熟知的《与上帝抗争:不同寻常的风险故事》、《投资革命》、《与天为敌——风险探索传奇》等著作不同的是,这三部早期作品将经济学、金融学与历史紧密结合,在不断变化的社会背景下,探讨经济理论、金融体系的运作规律。
  三部曲中的第一本《繁荣的代价》首次发表于1962年,写作的背景是二战前后的美国经济。伯恩斯坦用历次经济大萧条及其后恢复增长的丰富事例,向人们说明了政府行为并不先天对公民权利、福利和私人企业市场自由构成压制。这与当时盛行的自由派经济学观点完全不同,表达了一个凯恩斯主义者倡导的政府主导下的经济状态,尤其在经济低迷时期,政府应该应用政策手段来引导经济走出低迷,保证稳定安全而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存续。
  《华尔街上的经济学家》则收录了他自1955~1970年间的文章,内容从投资组合策略、风险控制理论到经济理论涉猎很广。其中,伯恩斯坦进一步地发展了前述观点,继续论证提高税率、增加政府公共支出和经济调控的必要性。同时,他谴责那些华尔街的银行家及其辩护者,为追求利润而诱导过度消费,干扰国家的货币政策和公共支出,加剧投资指数的跌宕起伏。他希望在有政府强力干预的、健康的市场经济中,股权投资能成为普通投资者稳步获利、抵御风险的指南针。
  《金融简史》(A Primer on Money, Banking, and Gold)则出版于1966年,一面世即售出数万册,直到今天都还是许多高校经济学课程的基础教材。他巧妙地解释了何为商业银行的放贷和投资,货币如何在银行体系中流转,以及“美联储”在整个货币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及如何运作。在美联储前主席保罗•沃尔克看来,《金融简史》深刻地评析了美国20世纪中叶各阶段的货币政策,分析了美联储面对的调控困境;而在这其中,最值得货币政策制定者听取的观点就是,不能因为害怕通货膨胀而轻率地紧缩银根。
通过这三部著作,伯恩斯坦将最晦涩深奥的经济学观点表达得浅显易懂,并且具有严谨的专业性,为普通读者指出了通往经济学圣殿的道路。
来源:金融界,地址:http://finance.jrj.com.cn/people/2013/11/04005116076735.shtml

    简评:这篇文章我没有删节,但愿不会有人因为版权问题找上门。这三本书我没有看过,但是看完这篇文章后,我相信在未来一年中,会拜读完这三本书。希望有心之人如有闲暇时间,一起读了。日后若本博主大言不惭说起来读后感有不当之处,还需要拍砖一二,哈哈。
发表评论
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。
博客分类